致项目人:此心安处是吾乡

文 | Tomas

帆软上海战区 项目组 Tomas

我毕业于南京大学-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前羽毛球爱好者,后足球爱好者,还是一个老dotaer。

引言

常羡人间琢玉郎,天应乞与点酥娘。尽道清歌传皓齿,风起,雪飞炎海变清凉。

万里归来颜愈少,微笑,笑时犹带岭梅香。试问岭南应不好,却道,此心安处是吾乡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苏轼《定风波·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》

从东坡先生的词里看出,寓娘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,无论在哪里,只要心安定,哪里就是她的安身之处。但换个场景,这不也正是我们项目人的态度吗!

正文

我是一个项目人,在项目岗位上做了4年时间。

在很多人眼中,项目人自带某些标签:如各种的出差,无尽的需求,常态的加班,以及一丢丢顺带的旅游和各地美食。

总的来说,我也是这么过来的;但这么多年的项目经历,我也见证了项目制度的变迁,常人眼中项目人的标签,有些已褪色,有些还保留着,甚至还增加很多新的标签。

初识项目

我是16年5月份加入项目团队的,那时候的项目团队刚刚组建,拥有若干名骨干,人虽稀缺,但都是精英。不过那时候的项目组还处于野蛮生长的尾期,还未有标准的项目实施制度,都是依靠个人能力。而我,作为一名项目新手,该如何实践我的项目能力呢?

机会很快就来了,我的第一个项目实践机会是深圳的“东鹏特饮”项目。“年轻就要醒着拼”,这是东鹏特饮的广告语,很适合当时的我,没有制度指导,没有培训解惑,完全靠自己去学去实践,那就趁着年轻,拼搏一番。

东鹏特饮这个项目,历时7个多月,在这段时间里,我自己摸索了很多项目管理,软件技术等技能,并在实际项目中做了实践。这些实践有成功,也有失败,总的来说,这段时间,我快速提升各项能力。

但这段时间,我的心“不安”。

原因很简单,是老套的“爱情”与“事业”矛盾。东鹏特饮项目,以及紧接着的绿雪生物项目,让我在深圳待了一年,这一年我个人经历了恋爱、结婚、生子的过程。我的事业线与爱情线,单独来看,都算比较顺利;但是他们相交的时候,矛盾的火花不可避免。事业要求我继续成长,尝试更多的项目,摸索出我自己的项目管理方法论,进一步提升自己;爱情迫使我考虑家庭,更多的时间待在父母妻子身边,经营我们的小幸福。

这是一个彷徨的时期,也是一个稍微松懈,就会丢失爱情或事业的时期。就在需要我抉择的时候,转机出现了。

重大变革

在我痛苦抉择时,公司战略层也在思考这个问题:项目成员的工作地点变动太大,不利于人心安稳,也不利于区域合作。于是在2017年7月份,项目组尝试项目工作的区域化,按照个人意愿,我分在了江浙沪区域。

    我心稍安。

2017年,我的主要工作时间是在杭州项目上。在这里,我迎接了项目新的挑战:大项目管理和项目并行管理。这段时间,我有过成功,也经历过挫折;得到客户的赞赏,也遭到客户投诉。好消息是这个时期,项目组制度开始完善,推出了项目方法论1.0,后方也有PMO团队支撑;遇到问题,总算有人可以依靠,不再是单打独斗。

也是在这一年,家里的“小王子”诞生,这也意味着我要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家庭上;项目区域化的制度,也让我在周末回家的愿望触手可及。虽然这个时期,陪伴家庭的时间还是不多,总算是没有错过孩子的成长。

也许项目工作上还有磕磕绊绊,也许家庭生活中还有吵吵闹闹,但是“笑时犹带岭梅香”。

持续变革

2018年7月,项目组深化改革,将区域化进行到底。借着这股“春风”,我最终定点上海区域,离家仅仅2小时车程。

在项目组的3年,我的事业与爱情,越跑越近;由2016年的矛盾尖锐,经过2017年的开始缓和,到2018年初步融合,在2019年,他们能互促互进。

现在的我,依然是一个项目人。项目人原有的一些标签,如经常大范围出差,落足点不稳定等,开始褪色;也新增一些新的标签,如管理专家、业务顾问等,逐渐清晰。

结语

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

东坡先生的另一首词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表现了他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。这也是我现在的心境写照,因为:

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!